4月2日下午,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“跨世纪人才”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建军教授应邀做客365买球官网入口,于云端为山师学子带来题为“文学经典的创新解读与文学批评的观念重构”的学术报告。此次报告由365买球官网入口365买球官网入口教授、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,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部分教师、全体硕博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在线聆听。
讲座伊始,刘建军教授分享了自己重新阅读但丁的《神曲》后获得的新感悟,并将之与《西游记》作对照,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揭示东西方哲学层面的异同,打破了传统的认知,为解读《神曲》带来全新的视角。以此为例,刘教授提出了他的观点:“经典不是僵死的存在,经典存在于阅读过程之中”,因此怎样阅读经典是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。刘教授从“阅读经典的前提”“阅读经典的目的”“阅读与研究经典的方法”“文学批评应秉持的原则”四个方面展开讲座:
首先,阅读经典是要满足历史、社会和时代的需要,其目的是要解决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。对经典的解读应当是直面社会问题的产物,而不是人为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理论机械地叠加。经典的作品应当在不同的时代焕发新生,对经典的重读必须服务社会与时代。
其次,我们要带着强烈的“问题意识”阅读经典。学术性的阅读是要不断提出问题的,否则便是无效阅读,因为只有问题优先——提出问题、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,才能不受具体学科知识体系与时代的限制,才能更好地解读经典。这要求研究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、从多重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。
再次,在研究经典的过程中,概念创新是基础性的工作。我们应当丰富观念的储备,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系统看法,尝试对既有概念、理论进行重新阐释。他认为好的理论自身也处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。在具体的研究中,我们应始终将理论作为方法,从文本的细节出发,深入民族与时代的差异中,剖析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最后,刘教授认为文学研究的意义是对人性的体察,对社会、世界发展进行预测,将“说明性解读”变成“预测性解读”。他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的独特视角和认识社会的独特功能,倡导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一起,通过多学科的知识合力来解决社会所出现的重大问题。
刘建军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,极富启发性,同学们踊跃提问,刘教授针对以下问题做了细致解答:如何处理文学经典与非经典的关系,外国文学经典中国化的核心问题和融合路径,如何理解“经典性”与“经典化”,文学的预测能力和文学的想象力之间的关系等。
于冬云教授高度评价刘建军教授的讲座,认为刘教授讲座中传达出的强烈的“问题意识”,不断发展、与时俱进的学术追求,立足民族主体立场、立足时代需要的学术信念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位文学研究者。
主讲人介绍:
刘建军,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教育部“跨世纪人才”。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,国家社科基金评委、国家出版基金评委、国家艺术基金评委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、教育部重点项目7项;学术专著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。主编《20世纪西方文学》《外国文学》等国家规划教材。出版个人学术专著《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研究》《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》《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》《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》(6卷本)等10多部。发表论文200多篇。
撰稿人:祁慧
审核:于冬云